借着舒宁公主之前的疯狂举动, 陈世美总算是将秦香莲给忽悠过去了,也算是暂时性的解决了他一桩心头大事。
而因为之前被秦香莲的举动给吓着了,陈世美倒是也没了睡意, 彻底精神了的他,便继续的看起桌子上那些厚厚的资料。
富春县的土地其实不算少,毕竟是一个县城, 那划分的面积也是很大的。
下面足有六个镇子, 还有无数个村子, 面积怎么可能小呢, 而土地不少, 耕地自然也就不会少。
虽然比不上江南那样的千里沃土, 但经过了之前那位县令的一系列操作, 土地也算不上是贫瘠了。
而既然如此,为什么这富春县却这么穷呢,那就跟人口有关了。
富春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,纵然土地面积还有其他的, 都不比其他县城差。
但只因着这点, 那百姓自然就富裕不了。
而人均的耕地面积少,每家每户都仅能填饱肚子,这税收自然也就难以收得太多, 县里自然就没有钱。
再加上陈州天灾多, 时常就有旱灾发生, 人均的耕地面积少,人又多, 那抗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差。
所以历年陈州闹饥荒, 富春县都是重灾区, 一整就是流民遍地。
而这还导致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, 那就是富春县的周边,山匪盗贼不少。
不过这些人倒是也有自知之明,只针对于过路的行人和商队下手。
对于县里的百姓还有官府,那都是不敢招惹也不会招惹的。
再加上,这些山贼中很多都是县里的百姓村民活不下去了,而被逼上山的,那乡里乡亲的,还有不少百姓替他们遮掩。
如此一来,在这些山贼没有做出什么对付官府的事情时,官府也懒得出力,去收拾这些山贼。
毕竟怎么说呢,浪费大半时间经历,连对方的影子都摸不到,还得面对百姓们的埋怨,那谁愿意总是这般吃力不讨好啊。
资料看得慢慢多了,陈世美对即将任职的地方,越发的了解。
倒是也发现了,这富春县种种麻烦背后,所潜藏着的一些优势。
地少人多,抗风险能力差,灾害又频发,一有天灾人祸的,百姓就扛不住,只能等待朝廷救济,这确实很麻烦。
但换个角度想想,这人口难道就不是资源嘛。
古代与现代不同,这个时代的人们,都讲究着故土难离,落叶归根。
富春县土地少,人多,还总有灾害,一整百姓就活不下去了,可这样的情况下,离开的却很少很少。
甚至只要朝廷赈灾,能活下去了,便是离开的也会再次回来。
当然,这跟古代百姓排外也有关系,他们到了外面,很难被人接纳,那生活艰难还不如在富春县呢。
不过不管是因为什么,这些人口,都是天然的劳动力啊。
而且陈世美还仔细的看了,那富春县青壮年的劳动力尤其多,老人基本上很少有能活到六十的,人口结构相对年轻。
这若是能招商引资,多忽悠过去几个商行什么的,让他们在那里建厂,百姓的生计不就是有了嘛。
至于那些百姓会不会接受,陈世美完全不担心。
家里土地就那么点,根本就不够种得,又不是让他们放弃土地,打点零工贴补家用,这好事还不上赶着,谁会抗拒。
而且古代的厂子,还没有什么化合物,科学成分,就连污染这个问题都不用太过担心了。
越想越觉得这个方法可行,陈世美便开始琢磨起,到底上哪去忽悠一些需要劳动力的厂子,让他们搬到富春县去。
而且,想致富先修路,道路不通的话,那怎么可能发展的起来,不过修路需要钱啊,这钱又得去找哪个大头忽悠一下呢。
陈世美靠在椅子上,思考着这两件事情,慢慢的,脑子里倒是也有了个方向。
说到底,这是古代,不是现代,在现代商人们都被捧到天上去了,各地都在招商引资,而古代呢,那商人是处于歧视链的底端。
除非是扬州那里的大盐商们,处境好过一点之外,其他地方的商人,那都是要受到剥削的,就比如那王伦。
陈世美都不用给出什么太优厚的条件,只要稍稍的放宽一下对商人的限制,那想来的人,绝对是大把大把的。
至于修路,想要有一个不那些歧视限制你的县令,那你不出点力,就想过来占便宜享福,这怎么可能呢。
这两件事看似麻烦,但实则算是好解决的,唯一的顾虑便是,重农抑商乃是大宋国策,这是不能动摇的。
陈世美想要利用商业发展,这可以,但却不能明着表现出来,必须得与主流价值观一致才行。
否则他就是出头的锥子,绝对会受到士林的打击,到时候别说是发展了,怕是比之包大人还要受人敌视。
毕竟人家包大人那是清官,为民做主,不畏权贵,一直都是士林推崇的高尚品格。
但要重视商人,那就是违反阶级利益了,到时候怕是会成为阶级的敌人,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
所以他并不能直接的放出风去,说我这对商人多么多么好,得暗地里进行。
而且还得是让那些商人们主动来找他,来求他。
这样他接纳下来,才不会被士林所敌视,毕竟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,很符合做官的威严,还有重农抑商的社会价值观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